青年学术沙龙第三十讲:人工智能写作与(中国)文学新变

11

Body

      4月8日晚,中文系(珠海)在海滨红楼十五号楼会议室举办了青年学术沙龙第三十讲,主讲人杨丹丹博士进行了题为《人工智能写作与(中国)文学新变》的讲座。杨丹丹博士先后任职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2018年于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特聘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文革叙事”研究、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土改叙事”研究、东北地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于《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并参与《当代大众文化概说》等著作编写。本次沙龙由邓菀莛博士担任主持人,陈洁副教授、邱晓丹博士担任评议人。

11


      讲座正式开场后,杨丹丹博士首先抛出“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是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带来哪些问题”等概念与问题让大家思考。在他看来,目前学术界关于“人工智能”的概念界定仍然缺乏具有统摄性的理论确认和普遍性的认同准则,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阐释从与“人的智能”相对的角度切入则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而文学作为人的“知识智能”和“情感智能”的审美综合体自然成为人工智能关注和改造的对象。人工智能参与文学生产、文学流通、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等多个环节和过程,在文学数据整理、文学文献分析、文学写作、文学批评等多个层面发出自己的“声音”。人工智能对文学的介入使文学呈现出观念更新、内涵扩容、边界延伸、学科整合等诸多变化,由此引发的文学新变已经成为新的文学研究动向。

22


      接着,杨丹丹博士从认识论的纵向结构将人工智能写作放置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链条上审视,从文学语境变迁、文学生产变革、新的文本样态、文学叙述经验转向、文学价值重构、文学发展趋向六个显性层面阐释人工智能写作引发的中国文学新变。在具体阐释过程中,他重点提出和解决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写作的基础性学理问题:例如,人工智能写作仅仅是一种新的文学写作方法,还是一种本体性存在;如果作为一种本体性存在,人工智能写作呈现出哪些新的审美特性;这些新的审美特性在哪些方面对传统文学产生冲击和裂变,又提供了哪些审美增值;这些冲击、裂变和增值给传统文学提供了哪些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如何调整文学批评的精英主义思维定式以构建更具现实解释力的文学理论框架;在新的理论框架内如何构建人工智能写作的价值意义和发展向度,如何理清关于人工智能写作存在的警惕、质疑、焦虑和论争;同时,从本体论的横向结构将人工智能写作放置在文学本体论范畴内解析,采用回到“文学本身”和“文学本质”的追问模式,将关注点聚焦在“文学是什么”“文学写什么”“文学怎么写”“文学如何存在”“文学为何存在”等隐性问题,以此回答人工智能写作的价值本体、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等“元问题”。
      精彩的讲座过后,在评议环节,陈洁副教授认为杨老师的讲座是非常前沿的话题,含有对当下的敏锐思考,进而追问“为什么人工智能写作没有出现重量级作品?”“两种写作模式有何异同?”邱晓丹博士认为“大数据写作”与“人工智能写作”需要进行细化界定,她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指出并没有因人工智能写作而产生身份焦虑问题,而机器也并不能取代人。随后,两位与谈同学邱玥、卢钿希也就人工智能写作的可控性、可预见性、文本多义性消失、拟人性、阶段性、阅读接受等方面分享了个人感想。杨老师针对如上问题做了睿智而富有激情的回答,他进而指出人的主体性被遮蔽可能是面对人工智能写作时的集体焦虑来源,人工智能写作更多会对商业化作家以及类型化写作带来冲击,对纯文学作家则影响甚微。他坦言,人工智能写作的经典性文本实在太少,或者说“人们思考的不是人工智能写作本身,而是人工智能写作所带来的问题”。开放讨论开始后,师生踊跃交流,气氛活跃。杨蓓副教授谈到人工智能写作的道德伦理问题,指出人类是否会允许人工智能写作的无限制发展问题,并强调要有人文关怀精神,用人文视角关怀技术。
      最后,系主任朱崇科教授进行总结,他指出杨丹丹老师的讲题非常具有启发性,值得继续坚守阵地、开拓深化,这将会有更大前景及可能性。中文系(珠海)历来重视交叉学科的跨界研究,本场讲座给文学批评者开了一扇窗,我们将不断开拓具有前沿性的新领域。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写作有强大的涵容力以及超强的记忆能力,乃至学习能力,值得高度重视,但与顶尖作家或学者相比,在“书写范式更新”“人类想象力”等方面则仍不可能超越。同时,朱老师也谈及自己的担忧之处,那就是人工智能写作会超过一般水准的人,我们必须加强自己的主体性介入,提高自身的创造力与创新力。夜幕已深,师生的学术激情不减,相信有关人工智能写作带给大家的不仅是挑战与焦虑,更是一种超克自我惰性、追求自我更新的契机。